河南工程学院
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美高梅4688集团am
2020年9月
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美高梅4688集团am
一、学院(部)概况
美高梅4688集团am是在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组建而成。学院在教育教学上树立“立德树人、坚持主体、注重交叉,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新工科、创新提升”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安全技术与保障等工程领域的办学方向,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强化社会服务,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特聘教授9人,客座教授1人。教职工中,专任教师26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学生工作人员4人,教学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1人。现有在校生600余人,硕士研究生6人。2007年学院被国家人事部和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2011年学院被河南省煤炭行业协会评为2010年度河南省煤炭行业先进单位。2017年学院被煤炭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美高梅4688集团am现设置有安全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和学院实验室中心四个基层教学组织。专业开办有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围绕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紧密对接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不断规范和提升美高梅4688集团am本科教学质量。“十四五”期间,拟在新上专业(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教学质量工程和教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上专业(方向):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依托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减灾防灾工程专业和职业卫生与健康专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增设采矿工程(智能开采)和采矿工程(绿色开采)两个专业方向。
(2)各系初步形成一定数量的教科研小组(教研室):安全工程系下设矿山安全教科研小组、消防安全教科研小组、减灾防灾教科研小组,应急技术与管理教科研小组、职业卫生与健康教科研小组;采矿工程系下设绿色开采教科研小组、智能开采教科研小组、地下岩层控制与施工教科研小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下设地下土层控制与施工教科研小组和市政地下空间减灾防灾教科研小组。
(3)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等理念为指导,以国标和工程认证标准为依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联系紧密的知识模块,构建精细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推动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和搭建并继续建设完善分阶段、多层次的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学院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也取得了不少的办学成果。以安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为依托的“河南工程学院煤矿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安全工程专业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又被教育部列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美高梅4688集团am与神火集团合作共建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在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点。微生物治理瓦斯技术与装备实验室2015年被列为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矿山安全与绿色开采科研团队2016年被列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煤矿瓦斯卸压抽采与瓦斯治理科研团队2017年被列为河南工程学院543团队。2017年安全工程专业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中位列第3名。2018年美高梅4688集团am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申请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智能采矿》和《安全与大学生活》获批立项建设。2019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获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培育点”。2019年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观测模拟仿真实验”获批立项建设。2020年安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河南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首批试点专业,2020年安全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2020年,美高梅4688集团am与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矿联合共建的新工科专业实习基地获批省级立项建设项目。最几年,美高梅4688集团am与煤炭企业联合共建的矿井实训中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型实景实践教学平台,为我校多个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实践教学的一个窗口。
安全工程学院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2012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已结题3项,省级鉴定项目30余项;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和安全培训教材4部,其它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50余篇,EI收录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科研经费640多万元。全院已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氛围。
学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一心一意谋发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对促进河南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专业设置
美高梅4688集团am现开办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安全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具备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与防护等方面的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重点在工业厂区、公共与住宅建筑消防安全和矿山安全领域,兼顾交通运输安全、建筑施工安全、机电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安全评价、安全咨询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采矿工程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着重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创新意识,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及地下岩土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行业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及地下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5年后能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能达到采矿工程师的任职水平。
(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能够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5年后能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能达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师的任职水平。
(三)在校生情况及生源质量
在校生总人数为663人,全部为本科生,本科生所占比例为100%。生源质量良好,学生报到率为100%,期中安全工程一志愿率为77%,总志愿率为340%。
三、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
现有46位教师中,专任技术岗38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学生工作人员4人,教学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1人。现有教师中,教授4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3人,高级职称者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1.1%;博士33人,在读博士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占专职老师总数的93%,博士所占比例达72%;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2人,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11人,双师型教师25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称结构。现有教师中,正高5人,占10.9%;副高14人,占30.4%;中级24人,占52.2%;初级及其他3人,占6.5%。
年龄结构。现有教师中,35岁以下人员8人,占17.4%;35-45岁30人,占65.2%;45-55岁8人,占17.4%。
学历结构。现有教师中,博士33人,占71.7%;硕士11人,占23.9%;本科及以下2人,占4.3%。现有教师中,在读博士6人,在读硕士0人。
学缘结构。现有教师中,毕业于省外高校的37人,占80.45%。毕业于海外高校的1人,占2.2%。
现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校级教学团队1个。
生师比为14.41:1。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及专业类课程门数为30,课程门次数为64。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34,其中教授10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9.53%,副教授24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7.5%。其余课程为讲师承担,讲师承担30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46.875%。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王公忠教授承担安全工程1941班的安全工程导论;张瑞林教授承担安全工程1942班的安全工程导论;杨书召教授承担安全工程1644班的专业生产实习,安全工程1741班的安全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矿井通风学,安全工程1642班的毕业实习(外),郭军杰教授承担采矿工程1841班结构力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842班地下建筑结构及课程设计。
(三)青年教师培养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第一年不安排教学任务,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教师具体从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讲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试卷批改等方面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参与以上所有教学环节。第一年教学指导结束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总结报告,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四级”评定,即指导教师授课班级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学副院长,“四级”评定结果均在合格及以上等级,第二年方可安排教学任务。新入职教师培养见下表。
新入职教师姓名 |
培训时间 (学时) |
培训地点 |
培训单位 |
指导教师 |
职称 |
常利营 |
32 |
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学院 |
王公忠 |
教授 |
镐振 |
32 |
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学院 |
孙光中 |
副教授 |
张帆 |
64 |
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学院 |
陶云奇 |
正高级工程师 |
宫卫东 |
64 |
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学院 |
杨书召 |
教授 |
(四)教学条件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340元,教学经费投入和办公用房良好,学校和学院共投入近200万元对实验室改造或新建。
学院实验中心总面积10845平方米(包括矿井实训中心96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现有专职实验员3名,兼职实验员20余名,所有实验员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18人。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由矿井实训系统和专业实验室组成。矿井实训系统是由我校牵头,联合河南神火集团及郑州煤炭工业(集团)于2015年3月合作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其中设备价值约800万元,是目前国内外建在大学校园内的最接近现场实际的煤矿实景教学系统。专业实验室有虚拟仿真实验室、现代化矿井仿真实验室、通风模拟仿真实验室、岩石试件加工实验室、卸压增透实验室、瓦斯参数测试实验室、粉尘防治实验室、矿山救护实验室、火灾防治实验室、矿山机械模型实验室、岩石压力测试实验室、特殊充填材料实验室、水灾防治实验室、采矿CAD实验室(两个)和综合管廊与隧道盾构掘进模型等20个。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坚持教学第一、科研为重、兼顾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逐步推进实验室各项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确保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实验保障。建成并有效运行的校外实习基地有15个,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新安煤矿等5家标准化实习基地。同时正在谋划建设基础力学实验室、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模型室、地下工程材料实验室、地下工程数值计算实验室及地下围岩监测实验室等
图书资料4000余册,电子图书600余册,纸质期刊400余种。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对1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改革,融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发展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突出矿山安全特色,重点交叉了消防安全,已初步实现“大安全”。 采矿工程系正在规划矿山绿色与智能开采方向,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及论证报告已经完成。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调研地下工程施工方向和市政地下空间减灾防灾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需求和就业情况。
2017年安全工程专业获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第3名;2020年4月安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河南工程学院首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并积极开展认证申请工作;2020年6月,完成了安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两个专业省级合格基层教学组织申报工作;2020年8月安全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我校与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矿合作共建的新工科专业实习基地获批省级立项建设项目;投入近200万元新建4个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对已有安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平台进行改造提升。
(二)课程建设
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能更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
基于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专业课程实验大纲及指导书,毕业设计大纲及指导书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按照高水平优秀课程建设与合格课程建设相结合原则,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推行“课程负责人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合格课程建设。我校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申请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智能采矿》和《安全与大学生活》获立项建设。2020年6月专业核心课程防火防爆工程获省级优秀在线课程二等奖,今后,本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逐步将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采矿工程力争把《井巷与隧道工程》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智能采矿学》和《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获得校级一流课程立项。
(三)教材建设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引导教师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2020年8月提交了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防火防爆技术与管理》(新编教材)建设立项申报书。
(四)教学改革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费中设置新工科建设及教研教改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双创项目资助费,推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设置新工科建设及教研教改费。加强教研教改及新工科建设,出台措施激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等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对教学内容改造,积极融入新工科知识,更新课程体系知识内容;探索契合工程认证理念的现代教学方法(线下、线上、混合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建设等。郭军杰讲授的《地下建筑结构》,韩红强讲授的《煤矿绿色开采》和荆永滨讲授的《采矿CAD》等在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上,都有改革突破,左秋玲老师讲授的《防火防爆》采用智慧五步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讲一讲,考一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20年6月专业核心课程防火防爆工程获省级优秀在线课程二等奖,专业教师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制与社会》、《水上消防》、《煤炭高等教育》和《中国地质教育》等专业期刊发表教研论文6篇,完成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在研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在研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开放基金项目1项。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完成了“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五)产教融合共建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与企业深入交流、研讨,制定“河南工程学院应急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合作建设产业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
加强产学研基地内涵建设,提升校外实践基地功能。增加专业教师走访产学研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次数与深度,基于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聘请企业优秀安全技术及管理人才担任实习(训)、设计类课程指导教师,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真正进行实际工作,形成工程师培育环境。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培养目标
(1)安全工程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具备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与防护等方面的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重点在工业厂区、公共与住宅建筑消防安全和矿山安全领域,兼顾交通运输安全、建筑施工安全、机电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安全评价、安全咨询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
①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②能够独立从事安全监督与管理、评价、咨询与培训、技术研究或工程辅助设计方面工作;
③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法律、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决策能力和安全应急意识;
④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沟通水平与团队合作能力,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所在行业和社会;
⑤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采矿工程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及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科学素养、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及地下岩土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行业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及地下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5年后能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能达到采矿工程师的任职水平。
(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能够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5年后能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能达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师的任职水平。
(二)培养方案特点
(1)体现了学院“立德树人、坚持主体、注重交叉,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新工科、创新提升”的办学理念。
(2)体现了工程认证理念,即“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3)体现了质量文化要求的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对标国标和工程认证标准。
安全工程专业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改革,重点增加了消防安全类课程,增加了少量建筑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电气及工业特种设备安全类课程。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本专业矿山安全特色鲜明,重点交叉消防安全,逐步融入建筑安全、交通安全、电气及工业特种设备安全,已初步体现了“大安全”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方向。
采矿工程专业已经有较为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即在资源智能和绿色开采方向进行探索发展,并已制定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也在探索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和市政地下空间减灾防灾两个专业方向,并积极进行调研。
(三)教学资源
安全工程学院现有实验室用房近1500m2,行政办公用房700余m2。共有专职教师46人,有教学、师资培训等专项经费,年度运行经费150000元,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教学资料档案室和相关办公设施,教学资料档案室面积20 m2,办公设施齐全,人均教学办公面积约10m2,每位教师均配有激光笔、U盘等教学工具。
(四)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
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必修15门,选修5门;专业基础课程必修17门;专业课程必修7门,选修4门;集中性实践课必修13门;综合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0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理论课程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CAD、爆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地下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地下工程测试与检测、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概论、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地铁与轻轨、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实践课程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及部分课内实验。
(五)实验课开设
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课程矿井通风学的8学时实验课正常开设,实验类型为验证性与综合性;课程煤矿开采学的4学时实验课正常开设,实验类型为演示性;课程防火防爆工程的4学时实验课简单粗略进行;消防类的6学时实验课正常开设,实验类型为演示性;课程矿井瓦斯防治的4学时实验课正常开设,实验类型为验证性;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4学时实验课没有进行,因为没有相关实验仪器,实验类型为验证性与综合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实践课程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及部分课内实验。
(六)课堂教学规模
为了能很好的维持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依据大部分学生意见,安全工程系大部分教师采用分班(小班)教学,课堂教学规模为35~50人。
(七)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为:安全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井实训与研发中心、河南润泽东方职业培训学校消防实操室、矿山开采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室;校外为: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大峪沟煤业集团、新安煤矿实习基地、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裴沟煤矿、山西晋城凤凰山矿。
(八)毕业设计(论文)
(1)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学院2020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共有四个班,应届毕业生计107人,美高梅4688集团am2020届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工作从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五周开始到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六周结束。
共有30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其中高级职称14人,占46.67%,中级职称16人,占53.33%,博士25人,占83.33%,其余指导教师均为在读博士,30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107余个,做到了每位学生一题。107篇毕业设计(论文)中,科(教)研项目33篇,占总数的30.84%,工程实践53篇,占总数的49.53%;实验5篇,占4.67%,生产实习7篇,占6.54%,社会调查6篇,占5.61%,其他3篇,占2.8%。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多数结合实际选题,主要是有关瓦斯防治、消防安全、灾害事故分析、交通安全、设备安全等,都是实际的安全问题,符合工科类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从实际工作量看,本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期间,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指导人数最多的指导6名学生,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3-6名,符合学校关于毕业生指导学生人数的要求。
2020年3月5日,学院分四个小组对107名毕业生进行了线上开题答辩,在答辩中答辩小组对个别学生的论文(设计)题目及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并要求指导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按照答辩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12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并由学院教科办主任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初稿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首次检测,107名本科毕业生共有91名学生的检测重复率不超过30%,16名学生的检测重复率超过了30%。
2020年5月17日学院成立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答辩委员会,安全工程教研室分四个小组对毕业生进行了线上毕业答辩。各答辩小组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推荐答辩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与由于没有通过检测未参加教研室答辩的学生,于2020年5月19日参加了院级线上答辩。最终,107名学生全部通过答辩,其中,1篇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被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优秀为5人,占总答辩人数的4.67%;良为62人,占总答辩人数的57.94%;中为37人,占总答辩人数的34.58%;及格为3人,占总答辩人数的2.8%。
(2)采矿工程
2020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共26人, 毕业设计包括矿井初步设计和专业论文,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做到了一人一题。毕业设计内容包括矿井初步设计和科研论文,其中工程实践类课题22项,科研项目课题4项。难度上,矿井初步设计属于中等难度,工作量适中。部分科研课题有一定难度。采矿毕业设计共有15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在1-2人之间,平均指导1.7人,指导教师中副教授7人,讲师8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符合学校规定。个别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较高,但是整体上数量少,优秀比例较低。但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论文研究实验部分深度不够,或研究内容有所减少。
(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无毕业生。
(九)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学风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
2019-2020学年,安全工程学院聚焦立德树人,立足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① 抓师德师风,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学院在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把政治关,及时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学院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引导全体教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引导全体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② 抓课程思政,发挥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
学院通过多次会议帮助全体教师树立专业课教师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理念,引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向着使专业课堂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的目标努力。
③ 抓“三全育人”,发挥环境在立德树人中的渗透作用
全员育人。2019-2020学年,安全工程专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安全工程系所有教师均担任导师,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学院与建立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的多家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与作用提升,切实发挥企业的育人优势,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全过程育人。在新生入学期间,通过迎新服务、入学教育、开学典礼等仪式活动,增加新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习成长中,通过班会、师生交谈等方式,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毕业季,通过就业指导、最后一次党课、毕业典礼,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奉献社会。
全方位育人。促进课堂内外协同; 促进线上线下协同,促进并加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风建设和立德树人的影响力,提升教学水平,这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得到充分体现; 促进校园内外协同,学院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在社会调研活动中拓展视野。
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坚持“课程、课堂、实践”三融入,全方位根植创新创业元素,筹划准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院成立了创客空间,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双创项目,重视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引领作用,引导鼓励教师与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学生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专业教师承担开放课程实验2项,参与学生10人次。2019年刘闯老师指导的基于Ventsim三维通风模拟软件的赵固一矿通风模拟与优化,获三等奖。2019年荆永滨指导的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移动端浏览器的矿业教材平面图立体化研究立项。2020年常序华和左秋玲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省级立项。
各系都开展导师制。导师制主要指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选拔推荐部分专业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作用,与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年级导师教研室统一安排,每位导师每个年级指导学生3~5名。高年级导师实行双向互选,每位导师每个年级指导学生不超过3名。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等方面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意见,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锻炼创造机会与平台。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院(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和研究本科教学情况及政策
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党委会定期研讨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并列为首要议题。学院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出台了“五个一”工程和高层次人才考核奖励办法。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和深造给于了大量资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各项工作都全方位的发展,在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实验平台建设有所突破,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了省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并入选了学校首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投入了近200万元新建实验室或改造维护了一批实验设备和仪器。近几年学生就业率在96%以上,考研率连续三年名列学校第一。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
加强制度建设,管理规范有序。学院相继出台并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本科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例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安全工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与管理细则》、《课程平时成绩评分细则》等,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全、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明确,管理规范有序。
严格制度执行,教学运行平稳。2019-2020学年,召开多次教学研讨会,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规章制度的深入理解,由辅导员给学生讲解相关教学规章制度,使广大学生基本理解,从而使广大师生认同并自觉执行。严格授课计划调整审批程序,严格按照授课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严格执行调停课制度,严格教学巡查制度,同时注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等实行奖励和表彰。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学院积极探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与完善,建立并完善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每学期定期在期初、期中、期末开展教学检查工作,不定期开展日常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期初由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对授课计划、教案、上学期考试试卷材料等进行检查,期中对学生作业等进行检查,期末对课程考试试卷等实行两级检查,即学院和系,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教师,督促其进行修改。
实施动态监控管理,全面保障教学质量。继续推进三级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实施对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控、动态管理。有效的质量监控使得近年来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投入精力大,学生学习氛围及状态良好,学生考研录取率稳步提升,学院的教学秩序良好,教学质量得到全面保障并稳步提升。
(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2019-2020学年,学院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41位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答辩工作,应届毕业生133人。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由于疫情影响,均采用线上授课,所有课程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均正常开展。美高梅4688集团am本学期共开设23门专业课,共计132学时,线上授课教师为33人,全部实现线上授课。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混合式教学”和“直播教学”,每周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人数平均为2310人次,其中参与“混合式教学”的人数平均为1460人次,参与“直播教学”的人数平均为850人次。学院每周对教学质量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第三周教学为例,本周校、院两级督导及学院领导随机听课共16人次,其中学校督导听课9人次,学院听课7人次。听课反馈如下:(1)到课率分析,学生到课率在95%以上为13门次,在90%-95%之间为3门次。数据表明美高梅4688集团am整体到课率较高;(2)授课质量分析,课程评价优秀12门,良好3门,合格1门。数据统计表明,美高梅4688集团am线上教学整体运行情况较好,能保证教学质量。
(四)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2017年安全工程专业参与了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获得第3名。2020年4月安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河南工程学院首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现在处于专业认证第一阶段。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科研、竞赛
学院各专业实施了导师制,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业、考研、职业规划、创新思维、科研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已有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初步科研,比如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参加开放实验项目、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学院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在专业认证经费中设置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奖励。为了更好的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建立了创客空间。
在学院强有力措施的保障下,2019-2020学年学生在科研与竞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两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篇;获得2019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团体一等奖两项,省级团体二等奖1项;获得2019年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三等奖1项;获得河南省第七届“心语杯”手语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成绩合格1项。6名同学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名同学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24名同学获得机动车驾驶证,1名同学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证,1名同学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证。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就业
安全工程专业2020届应届毕业生有107人,毕业106人,获得学士学位99人,硕士研究生录取47人,录取率为43.93% ,再创新高,57人就业, 就业单位以工程建设单位和私企为主,就业率为97.2%,名列学校前茅。
采矿工程2020届毕业生共26人,通过学业、学位资格审查26人,26人都存在补考学分,毕业26人。就业情况中,升学人数有4人,升学率15.38%,低于安全学院平均升学率38.34%。煤炭行业内就业7人,就业率26.92%;桥隧等地下工程相近行业就业4人,就业率15.38%;回原籍就业2人,非派遣5人,待分配4人。整体就业率84.62%。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毕业生主要在矿山、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就业,近些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八、特色发展
学院坚定树立“立德树人、聚焦工程、坚持主体、注重交叉,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新工科、创新提升”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安全技术与保障等工程领域的办学方向。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平台建设优势较为明显,已初步形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体系。
学院鼓励各专业主动融入新工科发展,课程体系及知识模块不断创新提升,按照国标、专业认证标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与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美化矿井实训中心环境,提升矿井实训中心功能,拓宽实训范围,继续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新功能,不断植入专业课程模块,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涵、合作内容,提升实习(训)效果,加强校企合作,筹建行业学院,提升产学研融合能力;实施导师制,在学生思想、学业、考研、职业规划、创新思维、科研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建立学院创客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存在少量重复现象,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没有按照最新版培养方案进行更新;少量课程实验由于没有实验仪器、实验用房,不能开展;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短并且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部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内容过于简单,工作量偏少;个别老师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教学,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有消极心态,师资队伍缺少消防工程类和岩土类博士;学生在矿山类企业就业比例偏小;高水平的教研项目较少;质量文化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生源数据的掌握不够精细,缺乏定性分析;对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了解不够细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研等活动偏少。
(二)主要原因
各系对专业课程内容梳理不够精细,部分任课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最新版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只为完成任务;专业实验室建设没有侧重点,实验仪器不齐全,部分实验用房没有整理;实习经费偏少,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有影响,没有指导实习的企业导师;少部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投入精力偏少;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个人发展等方面科研作用大于教学作用,学院在吸引交叉学科方向的博士难度较大,特别是消防类和岩土类方面的博士;个别任课老师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深,对社会和市场变化的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不能积极主动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矿山企业属于艰苦行业,学生就业意愿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深入到每个教职工,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措施及建议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专业课程内容,重新梳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由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的,继续修改,直至通过;合理优化设置实验的课程,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费中的专业实验室建设费用购置相关仪器,整理实验用房;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程度,邀请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导师指导校外实习,通过与企业协商,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动手机会;学院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质量奖惩制度,学院、系组织骨干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题目、内容、工作量等在开题之前进行认真审核,开题后检查修改情况,在毕业设计期间定期进行检查,加强监督作用;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方面应增加教学比重,应深入研讨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应调整引进人才计划,将消防工程类博士作为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改造升级或申报新专业,鼓励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闭环的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加强学生成果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机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加强生源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吸引生源政策建议,以便学校和学院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生源政策;加强教学教改,引导教师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院长签字:
学院盖章: